艺术活动 - 项目

“静听琴说——古琴讲述中国故事”
古琴音乐会系列项目-艺术创新解析
有别于传统的古琴音乐会,“静听琴说”系列音乐会因其高水准的古琴演奏,创新、独到的舞台表现,以及植根于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曲目编排,受到国内外人士的追捧与支持。该项目的策划初衷源于古琴音乐家戴晓莲对现代古琴事业及其普及教育的深入思考与追求。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琴教授,戴晓莲将自己对古琴的热爱化为其教育事业的推动力,她大胆尝试多元化的艺术创新手段,希望能将古琴艺术融入大众文化,使得更广泛的观众认识并爱上古琴艺术。
在2017年初,戴晓莲开始构思“静听琴说”音乐会项目。出于其对古琴艺术四十余载的研习,戴晓莲有感于古琴曲目的丰富历史及文化底蕴,而传统的古琴音乐会却不足以使得大众群体有所充分领悟及感受。中国音乐内在特有的叙述性、抒情性、故事性,应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下重新获得演绎及拓展。“静听琴说”音乐会的策划理念即是以古琴作为主要演奏乐器,采用音乐与语言双重的叙述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古琴演奏,讲述中国故事,展现琴曲的历史背景及文学意义。
“静听琴说”系列音乐会的核心在于其丰厚的曲目库,涵盖了四十余首古今乐曲,针对不同的场次进行挑选、设计、编排。在项目筹备之初,戴晓莲造访了多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家、汉学家、古琴史学家,与老同学张文禄反复深入探讨。为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她将音乐会的结构划分为六大主题板块:家国情怀、史传烟云、弦寄情思、君子之守、山林舒啸、襟怀流风。对应的曲目设置则囊括三十余首经典古曲,经过重新编配,以重奏的形式呈现; 同时,戴晓莲特邀数位具有长期合作基础以及丰富古琴创作经验的作曲家,选出特定的历史故事,结合古琴的表现手法,为“静听琴说”音乐会创作现代琴曲。演奏形式上的突破是音乐会的一项策划重点。除传统的独奏,音乐会结合了古琴二重奏、多人大重奏,古琴与二胡、琵琶、打击乐、箫、笛子等的合奏,加入人声演唱的重奏;借鉴“器乐剧”的表现形式,运用不同乐器的音色特质,赋予拟人化的表达,极大地丰富了古琴演奏的表现空间。
待曲目库建立之后,戴晓莲邀请到儿童艺术剧场的舞美设计与制作总监吴俭伟,为音乐会的舞台及视觉呈现做整体性的设计。围绕“静听琴说”的故事性以及古琴的演奏形式,音乐会的舞美设计特地将戏剧表演和乐器演奏有机融合。基于“神韵、意境、移情”的古琴美学理念,吴俭伟为音乐会舞台设计了六块侧幕与一块中心投影幕布:侧幕印有古琴艺术的代表性元素,如减字谱、指法,以及呼应曲目主题的水墨山水画图案,层叠交错,垂直悬挂在舞台的两侧,一如卷卷帘幕;中心投影幕特别打造为一块倒梯形的做旧幕布,仿造古代卷轴的样式。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系受邀为音乐会的曲目打造多媒体影像,选取乐曲营造的情景元素,制作的投影与舞台的幕布形成虚实相间的效果。舞台的灯光设计除运用常规的聚焦光外,根据曲目的情境打造意韵相生的氛围光,以烘托“意境”。
“静听琴说”系列音乐会的“故事性”表现融合了中国戏剧的多种元素。新委约作品《城楼赋》的故事来源于京剧,是由作曲家韩闻赫为古琴、琵琶、打击乐创作的重奏曲。这首作品强调不同乐器间的对话,挑战当代古琴演奏的技术高度。另一委约作品《玉簪琴诉》则有意结合昆曲与古琴演奏,取材自昆曲经典剧目《玉簪记》,并加入琵琶、笛箫、中胡来象征人物角色,古琴声部模仿婉转雅致的“水磨腔”,为琴乐之创新。音乐会演奏人员的服装亦采用戏服的设计风格,配以主持人(说书人)的角色扮演,结合上海江南说唱评弹艺术,以调侃的口吻解说表演曲目并与观众形成互动。舞美设计及制作总监吴俭伟特意邀请富有剧场经验的导演,参与每个曲目的现场排练、走台,从整体的仪式感及表演者的肢体语言、台布、身段,在细节上强化演奏的舞台感染力。
自2018年在苏州预演,“静听琴说”系列音乐会已在国内外巡回演出超过10场,包括上海、新加坡、巴黎等。基于各地观众与场地的不同需求,每一场音乐会的设计各具特色:保留经典曲目的同时呈现不同风格的演变、特邀本土的重量级嘉宾演奏压轴曲目、舞美设计结合空间结构作出创新性调整。作为滚动性的项目,“静听琴说”系列音乐会的曲目库仍有数首佳作至今未曾公开演出,戴晓莲与泠然音生团队期待与更广泛的演奏家、作曲家等进行合作,开展更多教育性的交流活动,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够欣赏并参与到古琴文化艺术中来。